基于感官导向的乌梅浸膏特色风味组群产品开发
张文娟;史清照;崔凯;洪群业;洪广峰;徐秀娟;杨伟平;霍现宽;徐石磊;吴彦;【目的】开发多元化的乌梅浸膏香料产品,提高产品功能聚焦度。【方法】利用多级膜分离和二维柱色谱对自主研发的乌梅浸膏进行精细分离,结合感官评价定位风格特征突出的乌梅特色风味组群,对获得的特色风味组群进行重组试验,利用热裂解-气相/质谱(Py-GC/MS)模拟分析感官作用较好的重组产品在卷烟燃吸过程中的香气释放情况。【结果】(1)乌梅浸膏通过4级膜分离及二维柱色谱分离共获得了17个组群,感官评价显示50 nm膜截留组群、反渗透(RO)截留组群和柱色谱B1组群在提升卷烟烟气状态、舒适性和特征香韵方面整体作用效果较好,确定为乌梅特色风味组群。(2)通过调整3个特色风味组群的组合配比,可获得作用效果优于分离前乌梅浸膏的重组产品。(3)优选的重组产品热裂解产物中以酯类、杂环类及酚类化合物居多,主要表现为果香、甜香、烟熏香、焦甜香等香气类型;重组产品裂解产物中呈蜡脂气、烟熏香、酚类气息、焦甜香、烘焙香的成分占比明显少于分离前乌梅浸膏的,呈果香香气的裂解成分在重组产品中占比明显增加,该结果从物质基础层面较好地解释了优选重组产品增加卷烟果香香韵,减轻蜡质气、烟熏香等杂气的感官效果。【结论】通过感官导向的特色风味组群定位和重组,能够实现乌梅浸膏风味聚焦、产品多元的精细化加工需求。
烟草亚微米微胶囊的制备及在加热卷烟中应用研究
许春平;黄家乐;刘远上;郝辉;梁佳欣;曹源;李天笑;芦昶彤;研究烟草香精微胶囊化后在加热卷烟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烟草香精亚微米微胶囊,优化制备工艺,表征理化特性,并研究其在加热卷烟降温段的感官效果,以及在气溶胶中逐口释放行为。结果表明:(1)复凝聚法制备烟草香精亚微米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量0.18%,芯材量0.40%,乳化剂量0.30%,该条件下平均粒径为219.40 nm,包埋率为71.80%。(2)分析红外谱图的特征峰及峰强度可知烟草香精被成功包埋;分析热重曲线图可知烟草香精亚微米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3)添加烟草香精亚微米微胶囊加热卷烟感官质量较对照明显提升,当添加量为10 mg/支时,感官评吸效果最好,可减轻刺激性,柔和烟气,提高香气质,增加香气量,减少逐口感官香气的差异性。(4)添加亚微米微胶囊的加热卷烟气溶胶中逐口香味物质总含量增加48.68%,数量增加6种,增加主要为L-薄荷醇、糠醇、茄酮等物质。
加热卷烟雾化基材在线生产中水分、丙二醇、甘油、烟碱的快速测定
祝浩;李蓓蓓;郭军伟;刘雨;张璟;黄龙;【目的】监控加热卷烟雾化基材生产中的质量稳定性,建立快速、同时测定加热卷烟雾化基材中水分、丙二醇、甘油和烟碱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自举软收缩(Bootstrapping soft shrinkage approach, BOSS)变量选择方法筛选特征波长变量,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分别建立片状、丝状加热卷烟雾化基材中4种化学成分近红外含量预测模型,并与其他变量选择方法进行对比。【结果】(1)基于BOSS算法优选波长变量所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最优,模型R2均大于0.95,RMSECV(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validation,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7%。(2)水分、丙二醇、甘油和烟碱的RMSEP(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prediction,交叉预测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75%,且验证集RMSEP与建模集RMSECV值相近,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3)各成分模型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模型重现性较好。
卷烟接装纸粘唇强度建模及其应用研究
杨继;尹志豇;郭丽娟;张涛;田然;范多青;叶灵;王浩;唐石云;李振杰;杨玺;【目的】快速、简便、准确测定烟用接装纸对嘴唇的粘唇强度。【方法】选用剥离强度测试仪对不同牌号接装纸和人造嘴唇经过人工唾液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力进行测量,采用人工感官评吸和测定值进行对比。【结果】(1)经对比优化筛选确定实验条件是:选用医用硅胶作为人造嘴唇,配制包含蛋白、酶等具有生物活性及无机盐的人工唾液,接装纸和嘴唇的粘合长度为10 mm,粘合面积10×15=150 mm2,按照50 mm/min的拉伸速率,人工唾液量为6μL,静置时间1 min。(2)模型表达为Y粘唇强度=-1.36×10-3+9.02×10-3*X动摩擦系数。(3)该方法和人工人工感官评吸一致,模型准确可靠。
基于TOF激光雷达扫描的烟丝堆积体积测量研究
孙名豫;周沅桢;乔俊峰;吴合典;孙榕杏;资文华;【目的】探究TOF激光雷达扫描烟丝堆积体积在线测量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自主搭建的传送带烟丝堆积体积在线测量系统,研究了TOF激光雷达扫描高度、传送带颜色和运行速度对系统的影响,并对算法处理后的烟丝点云进行2.5D体积计算。【结果】(1)激光雷达扫描测量高度对检测点云异常值比例有较大影响,1200 mm高度扫描的点云数据比较适用于传送带烟丝堆积体积测量;传送带颜色为白色时,TOF激光雷达对传送带距离的测定误差最小;传送带运行速度40~130 mm/s范围内,点云数据量对物料扫描轮廓重建影响均较小;(2)激光雷达扫描测量高度变化过程中会出现“断层”现象,体积计算时选用interpolate模式对空缺值进行插值处理可补全断层位置,有效提高测量结果准确性。(3)基于TOF激光雷达扫描测量传送带物料堆积体积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0%,较好地验证了该在线测量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度。【结论】采用TOF激光雷达扫描进行烟丝堆积体积在线测量具有良好可行性和准确性。
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共发酵提升废弃烟叶香气品质的研究
杨晓雪;佘世科;徐志强;吴剑荣;【目的】烟草生产中产生的大量低次烟叶,其化学成分不协调,导致工业应用性差,且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本研究旨在探讨烟草源枯草芽孢杆菌与酿酒酵母共培养浅盘固态发酵工艺对废弃烟叶品质和风味的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首次尝试采用浅盘发酵方式进行废弃烟叶的固态发酵处理,设计了混菌比例(2:1、1:1、1:2)、相对湿度(55%、65%、75%)和发酵温度(25℃、30℃、35℃)3组单因素试验。通过对比不同发酵处理烟叶的化学成分,采用高效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并重点考察香气成分变化,以评估发酵条件对烟叶香气品质的影响。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烟叶进行了感官质量评价。【结果】(1)废弃烟叶经酿酒酵母CH2与枯草芽孢杆菌P7在混合比例1:1、相对湿度65%、30℃条件下协同发酵处理后,化学成分趋于协调:还原糖含量达到18.27%,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分别降解至4.59%与4.67%,烟碱含量为1.97%。(2)烟叶中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苯乙醛、苯乙醇等典型香气成分显著增加,致香成分总量提升16.17%。(3)烟叶杂气显著减少,香气质和香气量大幅优化,整体感官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结论】采用多菌株协同浅盘固态发酵技术可改善废弃烟叶品质,浅盘发酵技术在废弃烟叶资源化利用中具有较大潜力,研究为后期采用圆盘制曲机发酵废弃烟叶提供可行的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保意义。
胶红酵母的分离及其在雪茄烟叶发酵中的应用
郭思达;贾云;李亚森;周权威;张贾宝;李东亮;【目的】从雪茄烟叶中分离能够产生类胡萝卜素的菌株,应用于雪茄烟叶发酵,以提升其发酵效果。【方法】通过微生物纯培养方法从雪茄烟叶中分离出3株类胡萝卜素产量不同的胶红酵母,分别发酵雪茄烟叶,检测雪茄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和挥发性致香物质含量,并进行感官评吸。【结果】(1)3株胶红酵母均能降低烟叶中的总氮含量;(2)发酵后产生致香成分最多的是类胡萝卜素产量最高的3号菌株,其致香成分总量相较对照组增加了42%;(3)感官评吸结果表明,3号菌株发酵的雪茄烟叶烟气绵柔,甜润度与香气量增加,刺激性降低,较对照增加焦甜香等香韵。【结论】筛选的胶红酵母发酵雪茄烟叶能增加烟叶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提升烟叶品质。
我国主产烟区若干气象因素与烟叶化学成分关系的研究
戴冕对 10个主产烟区 (省 ) 114份C1F烟样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烟样产地的温、光和水 3大气象因素 18个气象项目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主要结果是 :①光照因素与烟叶还原糖积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温热因素对还原糖的积累相关不显著 ;②雨湿因素对烟叶烟碱的积累呈极显著的的正相关关系 ;③光、温和水对烟叶蛋白质积累未发现明显相关 ;④光、温和水 3大气象因素对烟叶糖碱比值呈显著和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我国主要产烟省烤烟元素组成和化学品质评价
胡国松,赵元宽,曹志洪,赵兴,赵振山,陈江华,张新,周秀如,李仲林分别于1993年1994年在云南、贵州、河南、山东、辽宁和安徽省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我国近两年来烟叶化学组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烟叶营养元素平均含量整体上均处于正常范围,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问题。南方烟区氮肥使用的不合理情况比北方严重,烟叶钙含量过高,南方少数地区可能会因土壤绝对镁含量低而缺镁,北方石灰性土壤有可能因钙镁比例失调而出现缺镁,云贵硫含量超标样品高达20%以上。个别地方烟叶氯含量大于1.5%,但少数南方烟区部分烟叶的氯含量低于0.1%,应适当补氯。贵州、云南、山东等省的烟叶匀有50%以上烟叶铜含量低于15mg/kg,应考虑施铜,河南有些烟叶的锌含量低到无法检测,应补锌,贵州烟叶硼含量约有一半低于15mg/kg,可以考虑补硼。我国烟叶钠和铝的含量均是以河南为最高,但镉的含量却是云南和贵州高于其它省份。烟碱和还原糖整体上均处于正常范围,均以河南烟叶最接近美国认定的最佳含量,云南和贵州部分中部烟叶烟碱含量大于5%和6%,严重超标,贵州烟叶还原糖含量变异最大。
多指标正交试验数据的优化分析及应用
胡建军;周冀衡;柴家荣;张仕华;以文献的试验数据为例,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多指标正交试验数据的优化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多指标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最好要考虑误差(空白列)的影响和进行方差分析,以准确寻找重要试验因素;(2)对于试验效应不显著的因素,不宜与评价指标做相关性分析;(3)不同评价指标下各因素的最优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应综合方差分析、因素贡献率和同一因素不同水平效应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确定试验最优水平组合。
全球电子烟市场发展、主要争议及政府管制
李保江;论述了全球电子烟市场发展趋势,以及由电子烟引发的争议;针对各国政府对电子烟管制的现状,即严格禁止、纳入药品管制、纳入烟草制品管制或作为消费品监管四种类型,分析了电子烟管制的趋向,提出了我国加强电子烟管制的可行方案:立足我国国情和电子烟市场发展实际,把电子烟纳入烟草制品进行管制,促进我国电子烟市场早日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
烟叶质量评价指标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邓小华;周清明;周冀衡;黎娟;以湖南主产烟区烤烟样本为材料,通过对烟叶外观质量和评吸质量的量化评定以及对烟叶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的测定,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烟叶外观质量、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评价指标间的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烟叶外观质量、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评价指标间均存在显著典型相关关系,烟叶化学成分与评吸质量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外观质量与物理性状;烟叶质量不同评价指标的关系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烟叶质量组间关联上起主要作用的外观质量评价指标是成熟度、叶片组织结构和发育状况,物理性状评价指标是叶片厚度、单叶重和叶质重,化学成分评价指标是烟碱和还原糖,评吸质量评价指标是香气量、香气质和灰色。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来简化烟叶质量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蔺忠龙;郭怡卿;浦勇;毛建书;夏开宝;杨嘉;程在全;综述了天敌昆虫、昆虫性信息素、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制剂、转基因技术在烟草病虫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认为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无公害、长效等优点,将成为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