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草学报

烟草与烟气化学

  • 加热卷烟中6种酮类单体香料的转移行为

    陈芝飞;蔡莉莉;郑峰洋;马胜涛;朱琦;许克静;张展;万帅;罗灿选;席高磊;

    【目的】考察酮类单体香料在加热卷烟主流烟气中的转移规律。【方法】利用GC-MS方法分析加热卷烟主流烟气中6种酮类香气成分的逐口释放量,探究6种酮类单体香料在加热卷烟中的转移行为。【结果】(1)异佛尔酮和薄荷酮的逐口释放量随着抽吸口数增加逐渐减少,而其他4种酮类香气成分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在0.1‰和0.5‰两个添加量下,6种酮类单体香料逐口转移率分别介于0.7%~10.5%和1.8%~12.6%,逐口转移率之和与抽吸口数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正相关。(3)6种酮类单体香料的总转移率分别介于31.3%~69.0%和20.9%~87.7%;其中异佛尔酮、β-二氢大马酮、薄荷酮和金合欢基丙酮的总转移率在低添加量时较大,而4-氧代异佛尔酮和β-紫罗兰酮反之。

    2022年04期 v.2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62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TG-MS联用的烟碱盐热失重及产物释放特性研究

    梁淼;赵国玲;各会杰;尹新强;张博;李瑞丽;朱梦薇;张峻松;

    【目的】考察不同种类烟碱盐的热稳定性差异。【方法】采用TG-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烟碱盐的热失重特性及产物释放规律,并基于Coats-Redfern法获得各烟碱盐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及热动力学参数。【结果】(1)试验选定的6种烟碱盐热失重特征参数差异明显,磷酸烟碱盐热分解呈现两阶段的失重过程,最大失重速率最低,热分解温度区间最宽,具有最低的CPI为0.12×10~(-3)%/(min×℃~2),热稳定性最佳;其余5种烟碱盐均呈现单一的失重阶段,T_(max)在150.3℃~204.9℃之间;各样品的失重过程均发生吸热现象。(2)磷酸烟碱盐、苯甲酸烟碱盐及草酸烟碱盐-1:1的反应活化能及指前因子较低,热分解反应活性小,热稳定性高。(3)有机酸类型及酸与烟碱的摩尔比是影响烟碱盐稳定性及热释放行为的关键因素。

    2022年04期 v.28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80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其他

制造技术

  • 不同烘丝模式对烟丝挥发性成分影响研究

    李俊杰;王嘉乐;戚大伟;盛科;费婷;吴达;刘百战;陆捷;

    【目的】研究薄板滚筒干燥(KLD)、气流干燥(HDT)两种烘丝模式对烟丝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吹扫捕集-多模式进样口-气质联用(P&T-MMI-GC/MS)法鉴定烟丝挥发性成分。【结果】(1)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烘丝模式对烟丝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具有规律性差异。(2)相较烘前,KLD及HDT烘后烟丝中大部分挥发性成分含量降低,明显散失,挥发性成分的散失幅度都与其沸点相关,沸点越低,散失幅度越大;HDT加工烟丝中挥发性成分的散失幅度明显大于KLD。(3)不同类别挥发性成分散失幅度也有差异。脂肪酸降解产物、挥发性有机酸及酚类,烘后散失幅度相对较大;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等散失幅度相对较小。

    2022年04期 v.28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分段预测前馈与EWMA反馈整合的松散回潮加水控制系统

    侯加文;王海宇;杨龙飞;李超;汪冬冬;

    【目的】为解决松散回潮工序出口含水率控制精度低,质量波动大等问题。【方法】根据入口含水率的变化采用分段预测的方法对加水阀门进行前馈控制,根据出口含水率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差采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Exponentially Weighted Moving Average,EWMA)进行反馈控制,建立前馈和反馈整合的加水控制模型,并采用自学习算法对模型进行自动优化设计。【结果】改进后出口含水率控制精度和质量稳定性显著提高,均值与目标值的偏差和过程标准差分别减少62.8%和16.1%,过程能力指数提高31%。【结论】该方法有效提高了该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

    2022年04期 v.28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农艺与调制

  • 上部叶脂质代谢与烟叶褐变的关系研究

    孙皓月;李文刚;俞世康;伍德洋;陈汉发;杨洁;宋朝鹏;贾宏昉;谢良文;

    【目的】为明确烤烟上部叶脂质代谢对烟叶褐变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和中川208两个品种的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学、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层面对脂质氧化与上部烟叶的褐变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1)相比云烟87,易褐变的中川208上部叶褐变速度更快,且叶片达五成的褐变时间更短,褐变反应更剧烈;进一步的转录组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中川208上部叶差异基因在脂类代谢(亚麻酸和亚油酸代谢)富集较多,表明脂质代谢与上部叶烟叶褐变密切相关。(2)对比云烟87,中川208上部叶成熟期角质层厚度明显增加,蜡质层破碎薄片明显增多,总脂肪酸含量、亚麻酸含量及脂氧合酶(LOX)酶活显著高于云烟87,表明中川208上部叶脂类代谢较旺盛,易发生脂质氧化。(3)qRT-PCR结果表明中川208上部叶中脂类代谢途径关键基因CYP76A2、LOX5、LTP4、MYB108、ALDH2B7等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云烟87,其中脂质氧化关键基因LOX5表达量上调2.27倍。【结论】相比云烟87上部烟叶,中川208上部叶褐变反应更剧烈,烟叶中的脂肪酸代谢更旺盛,脂类物质更易发生氧化反应,表明脂肪酸代谢引起的脂质氧化是中川208上部烟叶易褐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2年04期 v.28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0K]
    [下载次数:56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烤烟不同成熟度上部叶中抗性淀粉与淀粉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徐梦晓;杨永锋;段史江;谭志能;贾世伟;李小勇;张子颖;彭玉富;王佩;陈小龙;

    【目的】为研究烤烟上部叶在成熟后期及烘烤过程中淀粉组分和抗性淀粉含量的变化。【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成熟度鲜烟叶及其在烘烤过程中淀粉组分和抗性淀粉含量的变化,阐明抗性淀粉和淀粉组分的相关性,通过实时定量PCR探究不同成熟度烟叶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1)随烟叶不断成熟,淀粉粒数量迅速变多、体积增大,烟叶变黄时,叶绿体开始解体,淀粉粒逐渐降解。(2)不同成熟度鲜烟叶中直链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欠熟>适熟>过熟,而抗性淀粉含量差异不大;在烟叶衰老过程中,支链淀粉迅速降解,而直链淀粉和抗性淀粉缓慢降解。(3)在烘烤过程中,淀粉降解主要集中在变黄期。烘烤结束后,烤烟中未降解的淀粉约50%为抗性淀粉。(4)淀粉合成基因葡萄糖-1-磷酸腺苷酰转移酶小亚基3(AGPS3)、葡萄糖-1-磷酸腺苷酰转移酶大亚基(AGPL)、颗粒结合型淀粉合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酶2(SS2)、1,4-a-葡聚糖分支酶(SBE1)、2,3淀粉分支酶2(SBE2)和异淀粉酶2(ISA2)在欠熟烟叶中的基因表达水平较高,随烟叶衰老表达水平下调,而异淀粉酶3(ISA3)的基因表达水平在烟叶衰老过程中持续上调。【结论】烤烟不同成熟度上部叶中存在抗性淀粉,烘烤过程的变黄期是烟叶内淀粉降解的主要时期,但大田期形成的抗性淀粉很难在烘烤过程中充分降解。因此,可以通过适当推迟烟叶采收,降低烤烟淀粉含量,从而提高上部叶可用性。

    2022年04期 v.28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干旱胁迫后复水对烤烟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庄晔;葛嘉雪;汪孝国;昝京宜;付国占;王小东;

    【目的】为明确干旱胁迫后复水对烤烟生长及其生理基础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耐旱型烤烟品种“豫烟6号”和水分敏感型“豫烟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供水、轻度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后复水和中度干旱后复水5个处理,比较分析干旱胁迫后复水对烤烟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1)随着干旱的加剧,两个烤烟品种生长受到抑制,生理性能下降,株高、茎围、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最大叶面积、有效叶片数、根系干重和单株干重均降低或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均显著降低,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增加;与正常供水相比,豫烟10号在干旱胁迫下各指标变化幅度大于豫烟6号,对干旱较敏感。(2)干旱胁迫后复水,与干旱处理结束时相比,两个烤烟品种生长得到明显恢复,光合作用增强,抗氧化系统平衡得到明显改善。豫烟10号在干旱胁迫后复水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豫烟6号,干旱胁迫后复水恢复较好。【结论】在干旱胁迫下,两个烤烟品种的生长和生理性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均与正常供水处理间差异显著;复水后,两个烤烟品种的生长及其生理性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多数指标均以中度干旱胁迫后复水处理恢复较好,且与正常供水处理无显著差异。

    2022年04期 v.28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996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微生物菌剂对烟草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胞外酶酶活性的影响

    姜永雷;肖雨;邓小鹏;项岩所保;董华;马二登;李军营;陈颐;

    【目的】为研究微生物菌剂对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的影响。【方法】以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微生物菌剂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以及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旨在为缓解烟草连作障碍提供参考。【结果】(1)未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土壤随连作年限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磷(AVP)、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_3~--N)呈降低趋势,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介于5.0~6.4;土壤胞外酶过氧化物酶(PER)、酸性磷酸酶(ACP)、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不同程度下降;同时烟草长势变弱,株高、根、茎、叶鲜重和相同叶位叶片干重、鲜重、叶长和叶宽均呈降低,且均在连作8年达最低。(2)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H值呈上升趋势,介于6.0~7.1;土壤胞外酶活性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3种外源微生物均能改善土壤胞外酶活性,提高碳循环和氮循环能力,增加土壤养分,促进烤烟生长,缓解连作障碍。

    2022年04期 v.28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2006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生物技术

  • 烟草根黑腐病抗性位点RBRR1的InDel分子标记开发与分析

    冯智宇;陈学军;盖晓彤;姜宁;焦芳婵;吴兴富;童治军;刘天彦;杨林明;许美玲;李永平;

    【背景和目的】RBRR1是通过远缘杂交与回交导入栽培烟草的一个单显性广谱型根黑腐病抗病位点,为了开发基于该位点的简单高效稳定且成本低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方法】在已有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equences,CAPS)标记相关序列基础上,利用云晒1号基因组与抗、感根黑腐病材料重测序信息,基于其序列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多态性设计抗病相关分子标记,并开展遗传效应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筛选到4对具有良好多态性的引物,在目标单株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具备便捷、高效且呈共显性的特点。遗传效应分析表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导入RBRR1位点能够极显著提高栽培烟草根黑腐病抗性。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在烟草核心种质资源中仅有白肋烟TN90和SoTa2携带有RBRR1抗病基因,并发现4对引物在普通烟草自然群体中呈现2种基因型。【结论】RBRR1抗病位点在我国尚未进行广泛利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而开发的4个InDel标记可用于该抗性位点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后续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2022年04期 v.28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红花大金元不同生育期烟叶代谢图谱差异分析

    向海英;刘欣;逄涛;曾婉俐;许力;高茜;邓乐乐;张建铎;李雪梅;李勇;孔维松;

    【目的】为分析不同生育期烟草烟叶代谢图谱差异。【方法】以烟草品种红花大金元为研究对象,采集团棵期、现蕾期和成熟期烟叶样品,利用LC-QTOF/MS进行代谢指纹图谱检测,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基于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利用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不同生育期烟草样品代谢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共鉴定出245个差异代谢物,其中类黄酮、有机酸、氨基酸、核苷、生物碱、脂类等物质种类最多。(2)烟碱及其衍生物,如烟碱-1-氧代、麦斯明、假木贼碱、马钱子碱、新烟碱、2,3'-二联吡啶,均随烟草生育期而逐渐累积,而与烟碱合成相关的前体物质,如精氨酸、亚精胺、腐胺、羟基丁酸等,均随着生育进程逐渐减少,且与烟碱含量显著负相关。(3)与次级代谢物合成相关氨基酸和有机酸等物质在团棵期或现蕾期含量较多,而在成熟期含量较低,与成熟期次级代谢物合成有关。(4)大部分类黄酮和酚酸组分在成熟期时含量较高,可以提高烟草抗病和抗逆能力。(5)相关性分析发现,烟碱含量与谷氨酸、泛酸、吡哆醛、蜜二糖、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和顺式玉米素-o-葡萄糖苷等物质显著正相关,可能是调控烟叶中烟碱含量的重要标志物。【结论】基于代谢组学揭示了不同生育期烟草代谢物变化规律,为优质烟草育种及品质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2022年04期 v.28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1466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烟草基因组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张玉婵;田嘉树;王晓丽;景艺卓;黄五星;韩丹;许自成;

    【目的】明确烟草基因组领域研究现状、发展历程、重点前沿及未来研究的方向。【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结合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ofScience两个数据库中的烟草基因组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近年来关于烟草基因组研究的文献发文量增加速度快,总体呈上升趋势。(2)中国与美国的文献在发文量和影响力方面占据优势地位。(3)国内研究学者以童治军、肖炳光和龚达平及其团队在基因组方面研究较为突出,作者之间合作关系密切,国外作者Sierro等人的文献在该领域有很高的影响力。(4)得益于测序技术的发展,烟草基因组研究在基因标记技术、基因的鉴定与分析、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图谱绘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烟草抗性研究、烟叶病毒和农艺性状改良等方面应用广泛。【结论】我国烟草基因组研究已跻身世界前列,有力推动了现代烟叶的发展以及优质烟草品种的培育。

    2022年04期 v.28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71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

  • 3株拮抗烟草尖孢镰刀菌的木霉菌筛选鉴定及促生防病效果评价

    姚晨虓;李小杰;刘畅;邱睿;白静科;徐敏;陈玉国;康业斌;李淑君;

    【目的】为筛选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方法】从河南省主要烟叶产区健康烟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一定拮抗作用的真菌菌株,对筛选出的拮抗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测定促生作用和防治效果。【结果】分离纯化得到的3株木霉菌分别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a-0101、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0201和毛簇木霉(Trichoderma velutinum)Tv-0207,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1.24%、84.71%和82.48%。3株木霉菌对烟草种子根长和总长均有显著的促生效果,根长增长率分别为28.89%、25.92%和22.22%,根系活力也显著提高;对烟株最大叶面积和鲜重的促生作用明显,其中棘孢木霉Ta-0101促生效果最显著。3株木霉菌对尖孢镰刀菌的相对盆栽防效分别为78.95%、69.73%和69.73%,均高于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处理的防效。【结论】3株拮抗木霉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能和促生防病效果,应用前景良好。

    2022年04期 v.28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11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研究简报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尖孢镰刀菌遗传转化体系构建

    李娟;邱睿;张盈盈;李小杰;李成军;李淑君;

    【背景和目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可引起烟草镰刀菌根腐病(Fusarium root rot of tobacco),为明确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方法】以烟草强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B-9-1的分生孢子为受体,利用携带潮霉素B(hygromycin B,hyg)质粒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获得能够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尖孢镰刀菌转化菌株,构建烟草尖孢镰刀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1)尖孢镰刀菌的最优转化体系为:潮霉素B最适质量浓度50μg/mL,在25℃条件下,以1 cm宽的条形硝酸纤维膜为载体,将携带有pCAM-GFP-hyg质粒的根癌农杆菌摇菌培养至OD600=0.7,与震荡培养24 h获得的浓度为106个/mL的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在含有200μmol/L乙酰丁香酮的共培养基上共培养48 h。(2)转化子继代培养、PCR检测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外源GFP基因成功整合到烟草尖孢镰刀菌基因组中并可以进行稳定遗传表达。(3)Sourthernblot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T-DNA成功整合到尖孢镰刀菌基因组中,且60%以上为单拷贝插入。【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尖孢镰刀菌遗传转化体系,为烟草尖孢镰刀菌基因功能及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2022年04期 v.28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96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雪茄烟专栏

  • 雪茄烟末复合焦甜香料的制备及机制雪茄的应用研究

    李天笑;李品鹤;蒋忠荣;施丰成;徐恒;李东亮;

    【目的】为解决机制雪茄香气不足、口感发苦、余味不适的问题,开发一种具有雪茄香韵风格特征、适用于机制雪茄加香的复合焦甜香料。【方法】优化提取溶剂并制备雪茄烟末提取物,将提取物添加于葡萄糖焦糖化反应体系中制备复合焦甜香料,利用GC-MS测试和感官评价阐明反应规律和加香作用特点,并进行制备工艺优化。【结果】(1)雪茄烟末以石油醚提取为优,石油醚提取物的总香味成分含量显著高于无水乙醇和50%乙醇提取物,石油醚有助于雪茄烟末萜烯类和油脂类成分的提取。(2)复合焦甜香料的优选制备工艺为:葡萄糖反应液温度达到180℃时加入石油醚提取物,物料质量比为石油醚提取物:葡萄糖=2:10,持续反应3 min。(3)GC-MS分析和感官评价表明,复合焦甜香料主要含有5-羟甲基糠醛(5-HMF)、糠醛、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DDMP)等焦甜香韵成分以及烟碱、二氢猕猴桃内酯、新植二烯等烟草本香成分,以焦甜香韵成分为主,其加香效果优于单一的葡萄糖焦甜香料和雪茄烟末石油醚提取物。(4)香气和余味轮廓分析表明,复合焦甜香料能显著增强机制雪茄的焦甜香韵,略微增加清甜、蜜甜和烘烤香,并能明显改善甜润度和刺激感等余味指标。【结论】复合焦甜香料能增加机制雪茄香气量,且能改善余味,适用于机制雪茄加香,优选的添加量为0.4%。

    2022年04期 v.28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60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雪茄烟叶细菌多样性与功能预测

    闫铁军;郑霖霖;李秀妮;刘利平;潘勇;王剑;龙飞;周平;时向东;

    【背景和目的】环境条件与烟叶理化性质的改变直接影响烟叶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为探究海南不同产区茄衣、茄套和茄芯细菌群落组成,研究雪茄烟叶细菌群落结构及代谢功能。【方法】以海南光村、昌江、白沙和五指山4个产区茄衣、茄套和茄芯为试验材料,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结构,PICRUSt预测分析细菌群落的代谢功能。【结果】12个样本中共聚类2317个OTU,属于10个科。五指山产区茄套的细菌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最高,其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344.00、344.00和6.54。光村和五指山产区细菌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均表现为茄衣<茄套、茄芯。昌江产区则表现为茄衣>茄芯、茄套。茄衣的主要优势菌科为葡萄球菌科,相对丰度明显高于茄套、茄芯,不同产区之间无明显差异。茄套和茄芯的主要优势菌科为肠杆菌科,明显高于茄衣,且昌江、五指山>光村、白沙。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区茄衣、茄套和茄芯细菌预测功能种类差异较小,丰度差异较大。【结论】在科分类水平上,不同产区不同用途雪茄烟叶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相对丰度有所差异,葡萄球菌科、肠杆菌科是造成烟叶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菌科。细菌群落代谢途径丰富,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通路中,除此之外,也较多的富集在辅助因子以及维生素代谢等通路。

    2022年04期 v.28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108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Molecular Plant:国家烟草基因研究中心在植物肥料营养调控方面取得突破

    徐国云 ;陈勇;

    <正>烟叶品质与烟草植株氮素的摄入和利用高度相关,涉及植物氮素代谢的基础研究对行业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国家烟草基因研究中心与湖南大学生物学院于峰课题组长期围绕植物受体激酶FERONIA (FER)在营养代谢中的功能开展合作研究,继2019年揭示FER-ATL6调控植物碳氮平衡分子机制(Xu et al.2019,J.EXP.BOT.)后又取得新研究进展,在国际植物学科顶级期刊《Molecular Plant》(中科院1区Top期刊,影响因子IF=13.16)合作发表了题为“The RALF1-FERONIA Complex Interacts with and Activates TOR Signaling in Response to Low Nutrient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低氮胁迫下RALF1-FER通过激活TOR信号通路促进植物真叶生长的新机制。

    2022年04期 v.2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中烟、基因中心在提高卷烟烟叶原料品质领域取得“理论创新”和“工业应用”双突破

    陶界锰 ;陈善义 ;陈勇;

    <正>利用微生物及生物酶等现代生物技术,提升烟叶品质和使用价值,是解决卷烟烟叶原料供给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战略方向。福建中烟与基因中心联合攻关,解析了醇化烟叶大分子物质降解过程中的微生物协同作用新机制,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果胶酶制剂产品FGP-1,2022年在福建中烟打叶复烤线实现2万担原烟的处理应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22年04期 v.2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烟草行业烟草工艺重点实验室2022夏至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正>2022年6月21日,烟草行业烟草工艺重点实验室“颗粒技术与应用”为主题的夏至学术会议顺利以网络在线形式召开。此次学术沙龙邀请了来自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东南大学、深圳大学、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中烟、浙江中烟、河南中烟和郑州烟草研究院的10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2022年04期 v.28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云南省烟草学会与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开展座谈交流

    <正>8月9日,云南省烟草学会与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开展座谈交流,双方表示,将在粮烟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课题研究、成果推广、人才培养、论文评选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探索绿色生态烟叶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推动云南省自然生态优势和烟草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云南绿色生态烟叶发展研究会的特色和优势,聚焦重大战略,汇聚优质资源,积极搭建科研人才平台,打造优质科研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换,实现互利共赢,助力云南烟草高质量发展。

    2022年04期 v.28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